研究比较口服与外用非那雄胺治疗脱发的安全性结果
近期研究发现,鉴于与外用和口服非那雄胺使用相关的不良事件(AEs)可归因于混杂变量,这两种剂型对雄激素性脱发(AGA)均为有效治疗方法。1与非那雄胺使用相关的常见不良事件(许多被标记为“非那雄胺后综合征(PFS)”)是停药后的持续性性和神经精神不良事件。然而,风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未被确定与治疗使用有因果关系。2
安大略省伦敦市Mediprobe研究公司的阿迪亚·K·古普塔(Aditya K. Gupta)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带领一组试验研究者对口服与外用非那雄胺进行了近期分析。古普塔及其同事写道:“本研究使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比较外用和口服非那雄胺及度他雄胺之间类似PFS的不良事件,强调许多报告的不良事件不具特异性,可能反映的是本底发生率或混杂因素,而非药物特异性效应。”1
研究团队查看了从FAERS获取的数据,试图识别与13种与PFS相关的不良事件有关的潜在安全信号,这些不良事件包括使用者中的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减退和自杀意念等。
古普塔等人使用信息成分(IC)法(一种不均衡性分析形式)评估了外用和口服非那雄胺以及度他雄胺。该团队在两个不同时间段进行分析:2006 - 2011年(在PFS被广泛报道之前)和2019 - 2024年(2012年后公众对PFS的认识提高之后)。研究者针对13种不良事件中的每一种进行了8次单独评估,依据药物类型、给药方法和时间段。
自1969年起按季发布的FAERS数据库包含7个数据集:“DEMO”、“DRUG”、“INDI”、“OUTC”、“REAC”、“RPSR”和“THER”。在本分析中,古普塔及其同事仅使用了“DEMO”、“DRUG”和“REAC”数据集。在数据清理和去重后,研究团队对分析的每种不良事件进行了基于IC的病例/非病例不均衡性分析。
总体而言,该团队得出结论,在评估的两个时间段内,外用非那雄胺相比口服非那雄胺产生的与类似PFS事件相关的信号更少。1相反,外用度他雄胺完全没有不良事件信号,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该治疗方法应用有限。在分析的两个时间段内,两种非那雄胺剂型均持续出现勃起功能障碍信号。
在所有检查的不良事件中,研究团队发现,无论治疗的药物或给药途径如何,勃起功能障碍在报告病例中所占比例最高。值得注意的是,该团队强调,常见报告的不良事件(如勃起功能障碍和抑郁症状)可能受到年龄、心理压力或潜在健康状况等混杂因素的强烈影响。
在分析中,古普塔及其合著者认为,非那雄胺外用制剂可能具有较低的PFS相关事件风险,这是因为药物的全身吸收减少。外用度他雄胺完全没有信号进一步支持这一假设,尽管其使用有限无法得出确切结论。虽然非那雄胺被广泛使用,但性和神经精神症状在普通人群中很常见,它们出现在FAERS数据中不一定意味着存在因果关系。
研究者补充说,这些模式可能归因于报告偏倚——2012年后由反安慰剂效应和对PFS关注度增加而放大。鉴于现有数据,古普塔及其同事指出,非那雄胺仍然是雄激素性脱发的有效选择。尽管如此,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阐明潜在风险。
研究团队总结道:“总体而言,非那雄胺仍然是AGA相关脱发的有效治疗方法。”1“医疗服务提供者应告知患者潜在的不良事件,并阐明一些常被归因于PFS的症状在未使用非那雄胺的个体中也很常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