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感染型”和“病毒性”有何区别?[1分钟问答]
Q. 听说最近天气变热,因鸡蛋等感染沙门氏菌等细菌的病例增多。细菌导致的食物中毒叫“感染型食物中毒”,它和“病毒性食物中毒”有何不同?在哪些情况下必须去医院治疗?另外,不同食物中毒的发热和症状表现也不同,想了解具体差异。
A. 您好。我是内科专家朴贤成(贝医院)。
您想了解感染型食物中毒和病毒性食物中毒的差异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食物中毒被定义为“因摄入食物或水而发生或疑似发生的感染性或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大致分为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导致的感染性食物中毒和天然毒素或化学物质导致的非感染性食物中毒。
感染型食物中毒是由细菌引发的食物中毒,代表性病原菌有沙门氏菌、肠炎弧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弯曲杆菌等。这些细菌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未煮熟的肉类或海鲜、烹饪后长时间放置在常温下的食物等进入体内,在肠道内繁殖并引发症状。
病毒性食物中毒顾名思义是由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多种病毒引发。这些病毒可通过空气、被污染的手或水、与感染者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尤其在冬季等室内活动较多的时候容易流行。
感染型食物中毒通常是细菌在肠道内直接繁殖或产生毒素,引起高热、呕吐、严重腹痛、腹泻等症状。有时可能出现便血或胰腺数值上升等全身性症状,特别是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发展成严重状况。这种情况下多需要在医院进行抗生素或输液治疗。病毒性食物中毒多数情况比较轻微,症状出现后很多会自行恢复。但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脱水,所以补充足够水分很重要,可能需要调整饮食(禁食)让肠道休息。即使是病毒性的,如果症状严重、有高热、便血、脱水症状的话,去医院比较安全。
因为食物中毒的病因不同,症状和病程也不同,所以不要因为只是腹痛或腹泻就轻视,综合判断所吃食物、发病时间、伴随症状等来妥善应对很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