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正文

睡眠模式或影响心血管健康及全因死亡率

近期一项研究指出,睡眠健康不佳(如睡眠时长过长或不规律等)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全因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过去几年间,睡眠质量逐渐成为长期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睡眠规律性(即入睡与醒来时间的一致性)或许比睡眠时长更能预示心脏代谢风险。此外,男女之间的睡眠质量存在差异。

韩国汉阳大学医学中心心内科的Soo Jung Park及其同事写道:“鉴于已知的睡眠和心血管风险状况存在性别差异,评估睡眠模式与结果之间的关联是否因性别而异以制定个性化预防策略非常重要。然而,探究睡眠时长和质量的综合影响及其与死亡率和血管疾病等临床结果的性别特异性关联的研究仍然有限。”

研究人员利用2001 - 2003年韩国基因组流行病学研究(KoGES)的数据在韩国汉阳大学医学中心开展了研究。KoGES的研究人员旨在为韩国常见复杂疾病制定一套全面的医疗保健指南,为此他们研究了吸烟、饮酒和饮食等可能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的研究人员最初从KoGES的安城 - 安山队列中收集了10,030名患者。其中,排除了基线时有心肌梗死或中风病史的参与者,以及那些没有睡眠时长、规律性或自我感觉睡眠充足数据的参与者,最终共有9641名参与者。然后根据自我报告的睡眠时长将这些参与者分为3个亚组:<7小时(n = 4050)、7 - 8小时(n = 4811)和>8小时(n = 780)。

睡眠时长较长的参与者年龄较大,平均年龄为55.68±9.1岁,且更有可能居住在农村地区。短睡眠组(44.1%)和长睡眠组(46.7%)中的男性比例低于7 - 8小时组(50.3%,所有P <.001)。总体而言,男性平均报告的睡眠时长略长且睡眠充足的患病率更高。

在中位随访186个月期间,研究人员观察到1095例死亡和811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累积发病曲线表明,长睡眠组的全因死亡率和MACE风险相对较高(P <.001)。在调整临床相关变量后,与睡眠7 - 8小时的参与者相比,长睡眠组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更高(调整后的风险比[HR]为1.27;95%置信区间为1.04 - 1.54;P =.017)。短睡眠组的死亡率有增加趋势,但不显著(调整后的HR为1.11;95%置信区间为0.97 - 1.27;P =.121)。与规律睡眠者相比,睡眠不规律者的死亡率也有小幅增加,但不显著(调整后的HR为1.1;95%置信区间为0.96 - 1.27;P =.164)。值得注意的是,睡眠不足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无关(调整后的HR为0.98;95%置信区间为0.85 - 1.13;P =.757)。

性别分层分析未显示性别与睡眠模式之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但研究人员发现男女之间存在一些差异。与睡眠7 - 8小时的男性相比,长睡眠组和短睡眠组的男性全因死亡风险更高;长睡眠组和睡眠不规律的女性与死亡率的关联更强。

Park及其同事写道:“尽管性别与睡眠模式之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层分析表明存在潜在的性别特异性趋势。这些模式可能有助于制定兼顾睡眠特征和性别的定制化睡眠健康策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