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正文

胆囊息肉,虽多为良性但有癌变可能的“这种情况”需注意

体检时有时会意外听到“胆囊有息肉”的说法。主要通过腹部超声偶然发现的这种“胆囊息肉”在所有成年人中约5%会被发现,是较为常见的病变。大多数为良性,很多时候无需特殊治疗只需观察病程,但部分也有患胆囊的可能性,需要注意。

消化内科专家玄日植(水源努里内科医院院长)建议:“胆囊息肉中有3 - 8%会被诊断为癌症”,“根据大小和形状,需要每6个月到1年定期进行追踪观察”。下面详细了解胆囊息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哪些情况下需要特别关注。

胆囊息肉,大多为良性……与肥胖代谢异常有关 胆囊是位于肝脏正下方、长约7 - 10厘米的小口袋状器官。它储存肝脏产生的胆汁,当食物(特别是高脂肪食物)进入时,将胆汁分泌到十二指肠以帮助消化。“胆囊息肉”是指在胆囊黏膜上凸起的瘤状病变。大多体积小且无症状,很多是在体检腹部超声时偶然发现的。

从病理学上大致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中胆固醇息肉最常见,约占全部胆囊息肉的60 - 70%。这是胆汁中的胆固醇在黏膜沉积而产生的,一般与癌症无关。此外,炎症性息肉、腺肌症伴随的息肉等也属于非肿瘤性范畴。肿瘤性息肉是胆囊黏膜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腺瘤,虽然罕见,但可能是胆囊癌的前期阶段。 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与多种因素有关。特别是肥胖是典型的危险因素。肥胖时血中胆固醇数值升高,胆固醇过度排入胆汁,容易在胆囊内壁沉积形成息肉。而且腹部脂肪越多,胆囊收缩功能越差,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而淤积,这也为息肉产生创造了有利环境。此外,脂质代谢异常、慢性胆囊炎、高龄、激素变化等估计也与胆囊息肉的发生有关。

大多无症状……癌症风险随大小、形态而不同 胆囊息肉大多无特殊症状,但息肉增大阻碍胆汁流动或伴有胆结石、炎症时,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或消化系统症状。玄日植院长解释说:“主要表现为进食后或睡眠中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也有诉说慢性消化不良的情况”。 最重要的是,胆囊息肉不仅仅是带来不适感,根据其大小和形态发展为癌症的可能性会有所不同。特别是以下情况可能发展为胆囊癌,需要注意。玄院长强调:“息肉大小在10mm以上,或短期内快速生长,单发且基底宽大,伴有胆结石,在50岁以上发现等情况必须定期追踪观察”。 为了进行这种观察和鉴别,最基本的检查是腹部超声。它能比较简单地确认胆囊是否异常,但在准确判断是良性还是肿瘤性方面存在局限性。因此,通过高分辨率胆囊超声或内镜超声(EUS)更精细地确认息肉的大小、形态、基底结构。内镜超声能具体评估小病变,有助于早期发现,必要时也会同时进行CT或MRI等额外影像检查。

保护胆囊健康……体重管理和饮食习惯改善是关键 胆囊息肉的治疗因息肉种类而异。最常见的胆固醇息肉不需要特殊治疗,但腺瘤和恶性息肉需要切除胆囊。玄日植院长说:“胆囊息肉不像大肠息肉那样可以单独切除病变,唯一的治疗方法是切除整个胆囊的‘胆囊切除术’”,“大部分通过腹腔镜手术进行,通常1 - 2天内就能出院,是比较安全的手术”。不过玄院长建议:“如果在恢复过程中出现高热、严重腹痛、呕吐等症状,就应怀疑手术并发症的可能,需立即就医”。 要预防胆囊息肉,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管理。特别是最常见的胆固醇息肉与肥胖密切相关,所以影响脂肪代谢的饮食习惯和体重控制是关键。玄院长表示:“应减少油腻肉类、油炸食品、加工肉等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保持像蔬菜、水果、全谷物那样富含膳食纤维的饮食”,“通过规律饮食防止胆汁在胆囊内长时间淤积,保持适当体重,进行有氧运动等持续的身体活动对胆囊健康有益”。

接着他强调:“这些生活习惯不仅限于预防胆囊息肉,还能减少全身炎症和代谢异常,对预防癌症、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也有效”,胆囊健康管理可能是全身健康的第一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