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物过敏治疗中,患者更看重疗效而非治疗方法和频率
在一项离散选择实验中,美国患者倾向于更有效、更安全、更便捷(口服、在家使用、频次更少)的食物过敏治疗方法。1研究调查员、Broadstreet健康经济与结果研究主任Alexis T. Mickle硕士及其同事写道:“治疗效果是最重要的治疗特征,其次是胃肠道症状风险和治疗给药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有口服免疫疗法(OIT)使用史的患者(与无使用史者相比),对胃肠道症状风险的担忧更强烈。”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食物过敏疗法疗效相似,但在几个关键特征上存在差异,包括给药方法、不良事件、频率、环境以及治疗后限制活动的必要性。市场上的治疗方法包括花生(Arachis hypogaea)过敏原粉末 - Dnfp(一种口服免疫疗法)、舌下免疫疗法、奥马珠单抗(一种生物制剂)和用于过敏反应的肾上腺素。2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评估食物过敏治疗偏好。
研究人员旨在调查青少年和儿童照顾者对食物过敏治疗的偏好,以及这些偏好如何因临床和人口统计学因素而变化。12024年5月至6月进行的一项离散选择实验,纳入了13 - 17岁的青少年(n = 73;平均年龄15.9岁)或12岁以下儿童的照顾者(n = 228;平均年龄37.1岁),他们都有自我报告、经医生诊断的食物过敏。样本包括55%男性、52%白人,91.4%来自城市、城镇或郊区。
在该实验中,受访者必须在由关键属性定义的几种假设治疗方法中进行选择,这样受访者可以在不被直接询问属性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偏好。在调查中,每个治疗属性都有≥2种变化。例如,对于给药频率,调查涉及每日与每周给药的比较。
该调查收集了治疗属性数据,以及与人口统计学、不确定性不容忍 - 12量表(IUS - 12)和食物过敏独立测量(FAIM)相关的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条件逻辑回归分析,以评估治疗属性与偏好某种治疗的几率之间的关联。
分析发现,与无降低风险相比,患者明显更可能偏好能将中重度过敏反应风险相对降低95%的治疗(P <.001)。参与者更倾向于口服给药而非皮下给药(P <.001),在家给药而非临床环境给药(P <.05),较不频繁(每2或4周)而非每日给药(两者均P <.001)。1研究人员写道:“值得注意的是,有OIT使用史的患者,给药频率对偏好的影响比无/不确定使用史的患者小,可能是因为这些患者已经习惯了治疗方案,这些负担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影响比未经历过的人所感知的要小。”1
当胃肠道症状风险增加10%(下降4%;比值比[OR],0.96;95%置信区间[CI],0.95 - 0.97;P <.001)或过敏反应风险增加5%(下降6%;OR,0.94;95%CI,0.91 - 0.96;P <.001)时,参与者不太可能偏好这些治疗。总体而言,该实验确定疗效,即中重度过敏反应相对风险至少降低75%,为首要属性(比值比[OR],1.61;95%置信区间[CI],1.49 - 1.75)。照顾者对有效治疗的偏好甚至比青少年更强,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是因为父母比青少年更担心自己的孩子。1
该团队还注意到,在过敏症状较轻(FAIM分数较低且仅对一种食物过敏)的儿童照顾者中有一种趋势。与过敏症状较严重儿童的照顾者相比,这些照顾者对疗效作为治疗属性有更强烈的偏好。研究人员写道:“这可能是因为过敏症状较轻的人应对过敏反应的经验较少,可能导致对反应更焦虑,从而使治疗效果成为他们更优先考虑的因素。”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