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生物制剂转换疗法对银屑病患者有效且安全
近期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生物制剂间的跨类转换是有效的,且对大多数患有这种炎症性皮肤病的患者来说没有显著的安全性差异。这些数据近期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得出这些结论的分析由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的张苗(音译)医学博士等研究人员撰写。
张苗等人强调,在研究之前,临床实践中对药物转换存在诸多担忧。研究人员补充说,这些担忧包括免疫反应增强、安全性问题加剧以及疗效考量。“没有科学依据支持或反驳这些担忧,”张苗及其合著者写道,“因此,我们进行了这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以便从两个层面更好地了解生物制剂转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转换前后短期和长期的生物制剂有效性和安全性;转换与继续使用同一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小组的分析调查了一系列随机临床试验(RCT),这些试验涉及18岁及以上患有斑块状银屑病的成年参与者,他们经历了交叉用药或从一种生物药物转换为另一种生物药物,无论是在同一药物类别内还是转换到另一个类别。参与分析的人员使用了Embase、PubMed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搜索从数据库建立到2025年1月25日的资料。研究小组让两名独立的评审员按照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指南进行随机对照试验的筛选以及必要的数据提取。张苗及其同事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汇总。
他们预先设定的主要结果是参与者达到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90的反应。研究小组确定,次要评估指标包括临床医生和患者报告的结果(PROMs)以及安全性概况。该小组的疗效评估涵盖PASI 75、PASI 90和PASI 100反应,以及试验受试者的研究者和医生整体评估得分为0或1以及其体表受累面积(BSA)≤1%。张苗及其合著者评估的PROMs包括受试者的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得分和银屑病症状与体征日记。就安全终点而言,这些包括总体不良事件(AEs)、严重不良事件、严重的不良事件、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以及特定类别的不良事件。
共评估了24项随机对照试验,分析了12,661名参与者和8种生物制剂转换类别。总体而言,研究人员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表明,在这些研究的大部分参与者中,生物制剂类别间的转换是有效的。具体而言,张苗等人发现,在4周时与基线相比,PASI 90反应有显著改善(优势比[OR],6.53;95%置信区间,2.58 - 16.51)。研究小组还观察到其他PASI终点存在显著差异,包括PASI 90(OR,28.61;95%置信区间,12.89 - 63.47)、PASI 75(OR,11.11;95%置信区间,5.95 - 20.75)和PASI 100(OR,18.76;95%置信区间,8.37 - 42.01)。在安全性分析过程中,研究小组发现严重不良事件(OR,1.63;95%置信区间,0.72 - 3.69)、严重不良事件(OR,1.40;95%置信区间,0.61 - 3.26)在终点和基线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他们也没有观察到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有显著差异(OR,1.79;95%置信区间,0.41 - 7.88)。张苗及其同事发现,从抗肿瘤坏死因子 - α(抗 - TNF - α)药物转换为抗白细胞介素(IL) - 17A(0.54%)、抗 - IL - 23p19(0.62%)或抗 - IL - 12/23p40(0.39%)药物时感染率最高。
他们得出结论:“这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发现,基于24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生物制剂跨类转换是有效的,并且对大多数患者没有安全性差异。具体而言,从抗 - TNF - α药物转换为抗 - IL - 23p19药物以及从抗 - IL - 12/23p40药物转换为抗 - IL - 23p19药物可显著提高有效性,PASI 75、90和100显示出增强的治疗效果。”该小组的数据表明,随着针对不同免疫途径的生物制剂选择范围不断扩大,对于某些个体来说,类别间的转换可能是一种有价值且可能更优的银屑病管理方法。尽管如此,张苗等人强调他们认为需要进行更大规模、随访时间更长的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