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氯喹可有效减少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蛋白尿
新研究揭示羟氯喹用于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潜在益处,强调其可减少蛋白尿,但对总体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无改善。
- 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纳入13项研究,评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成年患者口服羟氯喹的情况,发现不论疾病类型和治疗时长,其在降低蛋白尿水平方面有效,但eGFR的改善仅限于IgA肾病患者。 肾小球疾病通常进展缓慢,多年无症状,但最终会导致严重健康问题,如高血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脏病和肾衰竭。它是肾损害的重要原因,在美国导致10 - 15%的终末期肾病病例,主要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这类药物有严重长期副作用且随时间推移疗效降低,因此需要替代疗法来改善患者预后并减少相关不良反应。 “多数现有研究关注羟氯喹在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狼疮性肾炎)中的作用,其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潜力未得到充分探索。此外,缺乏关于羟氯喹效果如何因疾病亚型、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治疗时长而变化的数据,”印度SRM大学肾病学副教授Gerry Mathew及其同事写道。“解决这些差距对评估羟氯喹作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可行的治疗替代方案以及减少对高副作用传统免疫抑制疗法的依赖至关重要。” 为评估羟氯喹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在PubMed、ScienceDirect、Wiley Online Library、Springer和Google Scholar中搜索符合以下纳入标准的研究: 共13篇全文文章符合所有资格标准并被纳入荟萃分析。研究人员注意到大多数研究(n = 12)在中国进行,且在研究设计、人群统计和基线特征方面存在异质性。 在8项报告羟氯喹治疗结束时患者24小时尿蛋白水平的研究中,汇总分析显示1010名患者的蛋白尿显著减少(均差 - 0.69;95%置信区间 - 0.79至 - 0.59;P <.00001),纳入研究间存在中度异质性(I² = 85.6%;P =.008)。亚组分析显示,与基线水平相比,短期(均差 - 0.49;95%置信区间 - 0.66至 - 0.32;P <.00001)和长期(均差 - 0.74;95%置信区间 - 0.81至 - 0.67;P <.00001)使用羟氯喹治疗的患者蛋白尿减少有显著差异。 共13项研究比较了羟氯喹治疗对1161名IgA肾病和膜性肾病患者蛋白尿水平的影响。亚组分析显示,797名IgA肾病患者治疗后测量参数显著降低(均差 - 0.67;95%置信区间 - 0.74至 - 0.60;P <.00001),研究间异质性低(I² = 24%)。值得注意的是,364名膜性肾病患者的参数比IgA肾病患者降低更显著(均差 - 3.00;95%置信区间 - 4.46至 - 1.53;P <.0001),但异质性高(I² = 98%),表明研究结果差异很大。 进一步分析显示,羟氯喹治疗后eGFR无显著改善(均差 - 1.03;95%置信区间 - 2.73至 - 0.67),无论治疗时长结果均一致。然而,在IgA肾病患者中观察到有益效果(均差 - 2.65;95%置信区间 - 5.16至 - 0.14)。 在纳入的研究中,共报告69例不良事件。胃肠道和黏膜皮肤反应各20例,是最常报告的不良事件,约占总不良事件的58%。 “这项综合评估有助于理解羟氯喹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治疗潜力和风险状况,并确定当前知识的差距以指导未来研究方向,”研究人员总结道。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