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表明类胰蛋白酶是最可靠的过敏反应生物标志物
一项系统综述表明,采用“二倍法则”诊断策略时,类胰蛋白酶是诊断过敏反应最常用的生物标志物,组胺和尿前列腺素D2也有潜力。加拿大魁北克麦吉尔大学的Roy Khalaf医学博士带领的研究人员写道:“尽管类胰蛋白酶被认为是最可靠的,但灵敏度仅为49%,因此,超过一半的真正过敏反应病例可能被误判为假阴性。”
临床标准在诊断过敏反应中起关键作用,但有时还不够。其他病症,如急性荨麻疹、哮喘加重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有相似临床症状,使过敏反应更难诊断。实验室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确诊过敏反应。
研究已确定食物和毒液诱发过敏反应的生物标志物。由于这些诱因涉及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活化,生物标志物包括类胰蛋白酶和组胺。
研究人员旨在评估潜在生物标志物对过敏反应的诊断效用。该团队对Embase和Medline(2004 - 2024年)的28项研究(17项队列研究和11项病例对照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评估类胰蛋白酶、组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PAF - 乙酰水解酶(PAF - AH)和尿前列腺素D2(PGD2)在确诊过敏反应病例中的诊断测试准确性。
研究总体质量较高,偏倚风险低至中等。这些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潜在的选择偏倚,如排除重症病例或随访不完全,以及由于生物标志物评估策略不同导致诊断准确性的差异。
该综述遵循PRISMA - DTA指南,纳入18749名参与者,其中3329人(17.8%)确诊过敏反应。团队收集了基本人口统计学、反应年龄、过敏反应诱因、生物标志物的特殊处理、生物标志物半衰期、研究偏倚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等数据。
过敏反应参与者中,33.9%为男性,15.7%小于18岁。诱因包括食物(13.9%)、神经肌肉阻滞剂(11.7%)、未明确的围手术期病因(5.6%)、未明确的药物(4.9%)、抗生素(3.7%)和毒液(3.6%)。半数以上过敏反应由未明确的诱因导致(56.8%)。
生物标志物取样地点为门诊(n = 1480)、围手术期(n = 840)、急诊科(n = 654)、口服激发试验期间(n = 191)、未明确(n = 153)和免疫治疗期间(n = 11)。除类胰蛋白酶值(在1447名患者的基线时评估)外,生物标志物在单个时间点测量。对于其他生物标志物,这限制了评估随时间变化趋势的能力。
大多数研究(n = 24)报告评估类胰蛋白酶作为过敏反应的生物标志物,汇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49和0.82。在反应2小时内使用ImmunoCAP测量法评估类胰蛋白酶。
6项研究评估的组胺也显示出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汇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6和0.69。PAF、PAF - AH和尿PGD2的生物标志物数据有限,尽管尿PGD2虽有实际挑战的局限但仍显示出一些潜力——这些生物标志物仅在1项研究中被研究。
该综述表明,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的波动是诊断过敏反应的可靠标志物。研究支持确诊过敏反应的“二倍法则”,即患者的类胰蛋白酶水平比基线高2ng/mL加上基线值的1.2倍。其他研究使用类胰蛋白酶值>11.4ng/mL来诊断过敏反应,还有研究将“二倍法则”定义为基线类胰蛋白酶值的1.2倍加上2ng/mL。
研究人员写道:“我们的研究结果强调,尽管类胰蛋白酶是临床上最有用的生物标志物,但目前没有一种生物标志物显示出足够的敏感性可单独用于诊断过敏反应。该综述强调需要继续验证组胺、PGD2、PAF和PAF - AH对过敏反应的诊断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