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正文

研究揭示业力信仰中的利己一面

摘要:一项新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因果报应(karma)看法不同。人们将自己的积极经历视为因果报应的奖励,却倾向于把他人的痛苦看作应得的惩罚。这种模式在不同文化中都存在,由两种心理力量塑造:自我积极偏向和相信公正世界的愿望。尽管在亚洲样本中这种偏向较弱,但所有群体都更倾向于将恶报归于他人,善报归于自己。 关键事实

  • 自我与他人偏向:人们把善报归于自己,把惩罚归于他人。
  • 文化影响:这种偏向在印度和新加坡较弱,但在全球仍存在。
  • 心理驱动因素:自我积极偏向和公正世界信念影响因果报应的看法。 来源:美国心理学会(APA)

世界各地许多人相信因果报应,即神的正义会惩罚作恶者,奖励行善者。但美国心理学会发表的研究表明,这种信念在对待自己和他人时有所不同。发表在《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称,人们更可能相信自己生活中的好事是因果报应的功德,而他人的坏事是因果报应的惩罚。

约克大学的辛德尔·怀特(Cindel White)博士及其同事想探究人们的心理动机如何驱动因果报应信念。研究人员假设,我们相信公正世界(恶行受罚的世界)的愿望,使我们在思考因果报应如何影响他人时关注报应惩罚;而自我积极偏向(将自己视为好人的愿望)使我们更关注自己生活中的善报证据。

为验证这一点,研究人员对2000多名参与者进行了多项实验,让他们回忆并写下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因果报应事件。第一项研究分析了美国478名相信因果报应的参与者的数据,他们宗教背景多样。参与者按要求写下自己或他人的因果报应事件,然后由训练有素的编码员评估,确定是正面还是负面事件以及发生在谁身上。总体上,86%的参与者选择写自己的事,其中59%写的是善报带来的积极经历;而写他人因果报应经历的参与者中,92%写的是负面事件。

第二项实验中,1200多名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写自己或他人的事,包括美国参与者以及新加坡的佛教徒和印度的印度教徒样本。总体而言,被要求写自己的参与者中有69%写的是积极的因果报应经历,而被要求写他人的参与者中只有18%写的是积极经历。对参与者用词情感的计算机分析也发现,写自己因果报应事件时故事更可能有积极情感。不过,与美国参与者相比,印度和新加坡参与者的这种差异略小。

怀特说:“我们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发现了非常相似的模式,包括西方样本(西方人常过度积极看待自己)和亚洲国家样本(亚洲人更可能自我批评)。印度和新加坡样本中因果报应自我认知的积极偏向比美国样本略弱,但所有国家的参与者都更可能说他人面临因果报应的惩罚,自己得到因果报应的奖励。”

怀特表示,总体而言,该研究表明人们如何策略性地运用超自然信念来理解日常生活经历并感觉良好。她说:“思考因果报应让人们在好事发生时居功自傲,即使不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带来好结果;也让人们将他人的痛苦视为合理的报应。这满足了各种个人动机——视自己为好人且应得好运,在他人痛苦中看到正义,当其他世俗解释失败时,因果报应等超自然信念可能特别有助于满足这些动机。” 作者:莉亚·温尔曼(Lea Winerman) 来源:美国心理学会(APA) 联系:莉亚·温尔曼 - 美国心理学会(APA) 图片:图片来源为神经科学新闻。加入我们的时事通讯。感谢订阅。出现问题。我同意将我的个人信息转移到AWeber用于神经科学时事通讯(更多信息)。注册以接收我们的近期神经科学头条新闻和摘要,每天免费发送到您的电子邮箱。我们讨厌垃圾邮件,仅使用您的电子邮件与您联系时事通讯事宜,您可以随时取消订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