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即你的独特标识动态线索如何揭示身份
摘要:新研究强调动态运动在识别熟人方面的关键作用,这一作用超越静态面部或身体特征。面部、声音和身体运动各自带有独特的运动模式(即“动态指纹”),有助于识别个体,即便在艰难条件下也是如此。这些运动线索是经长期学习获得的,似乎在大脑中跨感觉模式整合。然而,关于这些模式到底有多稳定、独特和普遍有用,仍有许多有待理解之处。
关键事实
- 动态指纹:面部、声音和身体展现出独特运动模式,作为身份标识助力识别。
- 神经整合:诸如后颞上沟(pSTS)等大脑区域似乎整合来自多源的动态线索以支持人物识别。
- 个体差异:个体间对动态运动线索的敏感度差异很大,这表明其与静态识别能力不同。
来源:神经科学新闻
当你在人群中认出一张熟悉的脸时,你可能依靠的不只是像鼻子形状或眼睛颜色这样的静态特征。他们歪头、微笑或者走向你的方式也能透露他们是谁。新研究正在揭示从细微面部表情到全身运动和声音模式的动态运动如何形成一种“动态指纹”:一种我们用来识别熟人的基于运动的独特身份标识。
这一对前沿研究的小综述探究运动在人物识别中的关键作用,考察我们如何整合面部、声音和身体的动态线索来识别熟人。
从独特的微笑到特别的步态,动态特征提供强大的、特定身份的信号。但这些运动模式到底有多稳定和独特?大脑如何处理它们?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更擅长利用这些线索识别他人?
几十年来,面部感知研究将眼睛、鼻子和嘴巴的静态特征作为识别基础。但科学家现在知道面部运动方式也提供关键信息。这种优势不限于面部。步态是另一个极具个体性且相当稳定的标识。研究表明,即使是简化的行走模式的点光显示也能揭示身份。
这些动态线索在困难情况下(如光线差或部分静态特征被遮挡时)特别有用。在静态识别能力受损(如脸盲症患者)时也有帮助,他们仍能受益于运动线索。
我们的运动方式常反映在声音上。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动态面部运动和声音模式可相互关联,有助于识别者将陌生声音与正确的脸匹配。更有表现力的运动(如跳舞或拳击)进一步增强识别。其他运动(如独特的手势和姿势习惯)也有助于识别运动中的人。
运动模式总是独特的吗? 研究人员开始探究运动独特性的个体差异如何影响识别。早期发现表明,更独特的运动可改善识别,且至少在手臂手势等身体运动中,夸张动作也可加强学习。理解运动的哪些方面稳定、哪些波动,对定义可靠的动态身份标识至关重要。
为何有些人更擅于利用运动 在神经层面,大脑似乎以互补方式处理动态和静态身份线索。梭状回面孔区(FFA)和纹外体区(EBA)等区域传统上与处理身份的不变特征有关,而后颞上沟(pSTS)对运动线索特别敏感,它被生物运动、人类声音和动态面部表情激活,可能是整合基于运动的身份信息的中心。有趣的是,识别静态面孔的能力并不总能预测对动态身份标识的敏感度,这表明存在不同技能或感知策略。
开放性问题与未来方向 研究人员也开始探究夸张或漫画式呈现运动线索是否能增强识别,特别是对陌生人。运动捕捉和机器学习的进步有望在量化和比较个体与情境间的动态指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们的运动方式和外貌一样是我们身份的一部分。从特色面部表情到独特步态,动态线索提供丰富的独特信息,帮助我们识别熟人,即便静态线索不佳或模糊。虽然要理解这些线索的稳定性、独特性和神经基础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一个基本事实:身份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作者:神经科学新闻通讯 来源:神经科学新闻 联系方式:神经科学新闻通讯 - 神经科学新闻 图片:图片来源为神经科学新闻 他们运动方式中的某些东西:面部、声音、身体运动和动作中的身份特征
这一小综述综合了当前关于运动在身份识别中作用的研究,考察面部、声音和身体的特征性动态线索如何有助于识别者识别熟人。我们评估动态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形成连贯的“动态指纹”。我们概述开放性问题并为理解人物感知中动态信息的整合提出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