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束支传导阻滞与心力衰竭风险增加相关
新研究发现,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可能在患者进展为心力衰竭过程中起致病作用,或可作为早期预防性干预的标志物。1这些发现是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系心脏病学部的医学博士、理学硕士Anna - Sophie Thein等研究人员分析得出的结论。Thein及其合著者在总结中指出,尽管研究有限,但已有数据表明LBBB可能通过机械不同步在进展为心力衰竭中起致病作用。2他们强调,因此将开展这项研究以评估社区居住的成年人中LBBB与心力衰竭发展和死亡率之间的联系。
Thein及其同事写道:“由于目前没有针对无症状LBBB患者进一步检测或治疗的建议,增进对这些关联的理解有助于为指南提供依据,识别进展为心力衰竭(HF)的高风险个体,并最终有助于发现新的有效干预措施。”1研究小组将心血管健康研究(CHS)描述为一项前瞻性、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于1989 - 1990年在美国4个地点启动,随访持续至2013年。在本次分析中,Thein等人聚焦于65岁及以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成年人。这些被评估的成年人在进入研究时也无心力衰竭病史。
研究小组于2018年2月 - 2024年10月期间进行数据分析。参与此次评估的患者在入组时(具体为1989 - 1990年)接受了基线超声心动图检查。若患者在进入分析时缺乏心力衰竭证据、缺失基线心电图(ECG)数据或LVEF值处于临界/异常,则排除在外。Thein及其合著者通过12导联静息心电图确定基线LBBB。使用MAC PC - DT心电图记录仪对所有研究参与者进行检测。通过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研究中发现的LBBB与临床结果之间的任何关联。这些结果包括心力衰竭相关的住院次数、新发心力衰竭、5年内LVEF下降以及死亡率。
在4541人中,平均年龄为72.6岁。其中2697人为女性(59.4%),44人(1.0%)在基线时出现LBBB。Thein等人发现,在中位随访14.6年(IQR,8.4 - 18.3)期间,29.1%的人发展为心力衰竭。在调整分析中,发现基线LBBB与更高的心力衰竭发病风险显著相关(风险比[HR],4.98;95% CI,2.18 - 11.39;P <.001)。
基线LBBB还与患者LVEF在5年内下降的可能性增加有关(比值比[OR],4.73;95% CI,1.70 - 13.70;P =.003)。然而,Thein及其合著者发现LBBB与总体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未达到统计学意义(HR,1.39;95% CI,0.99 - 1.94;P =.05)。
总体而言,他们的数据表明,即使心脏结构正常,LBBB也与心力衰竭风险增加和心功能可测量的恶化有关。
研究人员写道:“这些发现表明,识别LBBB对识别高风险个体可能很重要,并引发了关于最佳监测和潜在预防措施的问题。”1“此外,增进对潜在机制的理解可能会推进未来心力衰竭预防和治疗的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