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日常行为靠习惯驱动,而非有意识的选择
总结:新研究表明,近三分之二的日常行为由习惯触发,而非有意识决策。参与者在熟悉场景常自动行动,反映习得关联。近半数习惯也与个人目标相符,表明人们创造支持自身意图的日常行为模式。研究结果凸显习惯对塑造行为的影响力,并指出通过关注习惯养成与打破来构建更健康生活方式的策略。 关键事实:
- 习惯主导:65%的日常行为由习惯驱动,非主动选择。
- 目标一致:46%的习惯性行为也符合人们的有意识意图。
- 健康启示:干预应针对养成积极习惯和打破有害习惯。 来源:萨里大学
萨里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和中央昆士兰大学的新研究显示,习惯而非有意识选择驱动我们的大多数行为。发表于《心理学与健康》的该研究发现,三分之二的日常行为是出于习惯“自动开启”。习惯是我们在遇到日常场景时因在这些场景与惯常反应间建立的关联而自动被促使去做的行为。研究还发现,46%的行为既由习惯触发又与有意识意图相符,这表明人们养成支持个人目标的习惯,且常打破与之冲突的习惯。此前虽有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习惯的流行程度,但本研究采用新方法捕捉实际发生的习惯。国际研究团队对105名来自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参与者进行调查,一周内每天向他们手机发送6条随机提示,让他们描述当时在做什么,以及行为是习惯触发还是有意为之。研究发现65%的日常行为由习惯引发,即人们因日常惯例而非有意识决定去做这些事。萨里大学心理学教授、该研究合著者本杰明·加德纳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尽管人们可能有意识想做某事,但该行为的实际启动和执行往往不假思索,由无意识习惯驱动。这意味着‘好’习惯可能是实现目标的有力方式。对于想改掉坏习惯的人,仅告诉他们‘更努力尝试’是不够的。要实现持久改变,我们必须纳入策略帮助人们识别和打破不良习惯,并理想地用积极新习惯取而代之。”研究结果可能对公共卫生和健康干预有更广泛影响。研究人员建议,旨在帮助人们养成新行为(如锻炼或更健康饮食)的举措应聚焦建立新的积极习惯。例如,对于想开始锻炼的人,偶尔锻炼可能不够。最有效的策略是确定一个能实际进行锻炼的日常场景——比如一天中的特定时间,或在常规事件(如下班)后——并在该场景持续锻炼。同样,要改掉吸烟等坏习惯,仅想戒烟可能不行。最有效的策略包括打破触发因素(如避免去过去常吸烟的地方)和建立新日常行为模式(如饭后嚼口香糖而非吸烟)。南卡罗来纳大学副教授、该研究主要作者阿曼达·雷巴尔博士称:“人们倾向认为自己是理性决策者,行动前会仔细思考。然而,我们很多重复行为极少经过深思,而是由习惯自动产生。”中央昆士兰大学睡眠科学家兼副教授、该研究合著者格蕾丝·文森特博士表示,研究结果给试图养成更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带来希望:“我们的研究表明,人们每天三分之二的行为由习惯引发,且大多数时候这些习惯也与我们的意图相符。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着手养成积极习惯,无论是改善睡眠卫生、营养还是整体健康状况,都可依靠内部‘自动驾驶仪’接管并帮助我们维持这些习惯。不幸的是,并非所有习惯都一样。锻炼是我们研究中的例外,它常由习惯触发,但与其他行为相比,不太可能完全靠‘自动驾驶’实现。” 作者:达利托·恩乔林乔 来源:萨里大学 联系方式:达利托·恩乔林乔——萨里大学 图片:图片来源为神经科学新闻 日常生活有多依赖习惯?一项生态瞬时评估研究:确定日常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习惯,将有助于干预开发者理解特定行为能否养成习惯,或是否需打破习惯以采用期望行为。此前对日常生活中习惯流行程度的估算未区分习惯引发(即习惯触发目标行为的行动选择)和习惯执行(即习惯促进行为的顺利执行)。来自英国和澳大利亚的105名参与者完成一项生态瞬时评估研究,他们在7天内每天6次自我报告当前行为,以及该行为在多大程度上由习惯引发、习惯执行和有意为之。多数观察到的行为由习惯引发(65%)、习惯执行(88%)且与意图相符(76%)。一个人的行为总体上是习惯使然还是与意图相符,并不因人口统计学特征而异。与其他行为类型相比,锻炼行为更常由习惯引发,习惯执行程度更低。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习惯对日常生活有普遍影响。我们建议将有助于养成新习惯和打破旧习惯的技巧纳入行为改变干预措施,以最大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