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皮肤科双生物制剂疗法的利弊
新研究发现,双重生物疗法在治疗银屑病等难治性炎症性皮肤病方面可能有效且耐受性普遍良好,但有中等感染风险。1这一结论及其他结论源于近期一项关于双重生物疗法用于皮肤病的系统综述。这些数据的作者包括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皮肤科的Eric McMullen医学博士等研究人员。
McMullen及其合著者强调,双重生物疗法(即同时使用生物治疗的过程)是针对患有共病炎症性疾病且需要额外治疗的炎症性皮肤病难治病例的一种方法。“本系统综述旨在记录、综合并批判性评估当前有关炎症性皮肤病双重生物疗法的文献,”McMullen及其同事写道。1
试验研究人员使用了5个数据库(包括Embase、MEDLINE、CENTRAL、Scopus和Web of Science)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检索范围从这些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该团队采用的检索策略涉及与各种生物制剂、炎症性皮肤病和联合(双重)生物使用相关的主题词和关键词。
该综述遵循PRISMA 2020指南,并在PROSPERO注册。2 McMullen等人制定了一套纳入标准,只关注用英语撰写的评估双重生物疗法在皮肤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40项研究符合这些标准,涵盖了106名患者的数据,其中59.4%为女性。
在这些试验对象中,研究人员指出,整个队列的平均年龄为47.1岁,年龄范围为10 - 79岁。在开始双重生物疗法之前,这些研究中的患者平均使用过1.3种外用药物、2.4种非生物类全身药物和2.1种生物单药治疗失败。
研究小组发现,最常报告的生物制剂组合是奥马珠单抗和利妥昔单抗,占病例的25.7%,主要见于对治疗有抵抗性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其次常见的生物组合是奥马珠单抗和司库奇尤单抗,占16.5%,用于难治性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和银屑病。所有106名患者对双重生物制剂方案均显示出临床反应。这些受试者中最常见的疾病包括大疱性类天疱疮(28.3%)、CSU(35.8%)、银屑病(23.6%)和特应性皮炎(9.4%)。值得注意的是,30.2%的患者因单药生物治疗反应不佳而开始双重治疗,其他患者因同时存在炎症性疾病(皮肤科疾病占35.8%,非皮肤科疾病占34.0%)而需要联合生物制剂。
McMullen及其合著者指出,在平均14.7个月的随访期内,78.3%的患者未报告不良事件。在有不良事件的患者中,最常见的是非严重感染(10.4%)。4名研究对象出现治疗反应丧失。严重不良后果包括1例呼吸衰竭和1例死于多种共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大疱性类天疱疮、肾衰竭、败血症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患者。9名患者感染,研究小组发现与使用乌司奴单抗或TNF抑制剂的治疗有明显关联。
一种用于难治性CSU和银屑病的显著治疗方法是联合使用抗IgE和抗IL - 17药物。这类生物制剂作用于不同但可能具有协同作用的免疫通路。在银屑病中升高的细胞因子IL - 17A,在通过抗CD40和抗IL - 4通路刺激时,可促进IgE类别转换和IgE分泌细胞分化。鉴于IL - 17A可能既参与银屑病炎症又参与IgE驱动的过敏反应,双重抑制iIL - 17A和IgE通路可能提高临床疗效。
这项系统综述强调了双重生物疗法在帮助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实现临床反应且安全性可接受方面的潜力。然而,研究人员指出10.4%的感染率引发了关于复合免疫抑制和免疫监视受损导致易感性增加的疑问。“银屑病和CSU中IL - 17和抗IgE等不同且互补的机制凸显了这些有希望的发现,但目前的证据受限于小样本量和可能的发表偏倚,”他们总结道。1“未来的研究应优先开展更大规模的研究、延长随访期并完善患者选择标准,以更好地评估双重生物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