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高的卵巢癌“30多岁中后期起每年应定期接受检查”
卵巢癌是妇产科癌症中死亡率排第一的致命癌症。国内每年发病约3000例,仅占全部女性癌症的2%多一点,但发现时超过半数已处于3期以上,预后不佳。实际上卵巢癌发展到4期时,5年生存率仅为10%多。反之,1期时早期发现,治愈率则能大幅提高至90%以上。
天主教大学恩平圣母医院妇产科教授李庸石表示:“卵巢癌至今没有有效的筛查方法,症状也不具特异性,很难早期发现。”他强调:“尤其是30多岁及以后的女性,即便无症状,每年定期进行妇产科检查是最现实的应对方法。”下面和这位教授一起了解卵巢癌的发病原因、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
90%以上为“上皮性卵巢癌”……50岁以上发病率高 卵巢是女性生殖器官,是生成卵子、分泌女性荷尔蒙的重要器官。卵巢上发生的恶性肿瘤就是卵巢癌。主要在50至70岁女性中发病率高,国内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卵巢癌在病理上分为上皮性卵巢癌、生殖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其中上皮性卵巢癌占全部的90%以上,症状很少或不明确,难以早期诊断,相当一部分患者在3期以后被发现。 发病原因虽尚未完全明确,但部分受遗传因素和生育相关因素影响。李庸石教授解释说:“估计卵巢癌患者中约20%由遗传因素导致,这一比例高于其他癌症。” 特别是BRCA1、2基因突变和林奇综合征是典型的遗传性风险因素,不仅与卵巢癌有关,还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直肠癌等有关。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患卵巢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约2倍,卵巢癌患者患乳腺癌的风险则高达3至4倍。 激素及排卵周期也与卵巢癌发病有关。月经初潮早或绝经晚、未生育或不孕、无口服避孕药经历等会增加排卵次数,提高卵巢癌风险。相反,有怀孕、哺乳经历或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则风险降低。此外,高龄、肥胖、子宫内膜增生等也是已知的风险因素。 “沉默的疾病”卵巢癌……因症状模糊难早期诊断 卵巢癌1至2期无明显症状,即便出现也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李庸石教授称:“卵巢位于广阔腹腔内,初期癌变也无症状,难以早期发现。”他还说:“结果约70%至80%的患者在3期以上被诊断,死亡率也高。” 卵巢癌主要症状有腹痛(57%)、腹部膨胀(51%)等,此外还可能出现阴道出血、不明胃肠道不适或腹部异样感、消化障碍、胃肠不安、轻度食欲不振等。但这些症状非常不具特异性,常与其他疾病难以区分,易导致诊断延迟。特别是不规则阴道出血虽相对明显,但很多时候与卵巢癌无关。 手术·抗癌并行治疗是标准……新药·免疫治疗扩大治疗选择 卵巢癌依病情分为1至4期。1期癌症仅局限于卵巢,2期扩散至盆腔内器官。3期癌细胞转移至腹腔淋巴结或腹膜,4期则扩散至肝、肺等腹腔外器官。1至2期患者术后预后相对较好,但实际上半数以上患者在3期以后才被诊断。这种情况下治疗复杂,生存率降低,因此需要积极治疗策略。 特别是卵巢癌与其他癌症不同,即便处于进展期的3至4期,通过肿瘤减灭术尽可能切除肿瘤,就能提高生存率。李庸石教授解释说:“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是施行肿瘤减灭术后并行抗癌化疗。”他还说:“除极早期外,大多手术后接着进行抗癌治疗。” 抗癌药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但有时也会施行术中腹腔内直接注入的腹腔内抗癌疗法(IP疗法)。最近先行抗癌疗法(新辅助化疗)也开始应用,即先给药抗癌药再进行手术,是否适用依患者状态而定,因此需要与专业医疗人员充分咨询。 最近除标准治疗外,治疗选择在扩大。代表性的“PARP抑制剂”无论BRCA基因有无变异,都作为阻断癌细胞DNA修复、抑制复发的维持疗法使用。“血管生成抑制剂”阻断肿瘤自行生成血管生长的机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则帮助免疫细胞更好识别和攻击癌细胞。 此外,术中向腹腔内注入高温抗癌药的“腹腔内热灌注化疗(HIPEC)”有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潜力。此外,“免疫细胞治疗”“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等新疗法也在积极研究,期待未来卵巢癌治疗选择会更广泛。 无特别预防方法……需定期检查应对 卵巢癌很多时候在健康检查或其他疾病检查过程中偶然被发现。正因早期发现不易,降低风险因素、定期检查成为最佳应对方法。 目前尚无完全预防卵巢癌的明确方法,但多项研究表明,减少排卵次数有助于降低风险。李庸石教授解释说:“要预防卵巢癌,减少卵巢在排卵过程中受到的损伤很重要。”他还说:“长期服用5年以上口服避孕药有预防效果,怀孕和母乳喂养也能中断排卵,有助于降低卵巢癌风险。” 此外,有卵巢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家族病史的女性必须考虑遗传咨询和BRCA基因突变检测。确认变异后,建议每6个月定期检查,若无生育计划,预防性卵巢、输卵管切除术也可作为选择之一。 同时,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保持体重、规律生活习惯、戒烟限酒等是基本预防准则。不过这位教授强调:“最重要的是定期妇产科检查。”他建议:“即便不是高危人群,30多岁以后每年进行一次盆腔超声波检查,必要时进行肿瘤标志物(CA - 125等)血液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