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耳机60/60原则,预防耳鸣的生活管理法是什么?[访谈]
耳鸣并非简单的耳部噪音,而是一种慢性症状,会干扰睡眠、注意力和情绪稳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虽难以根治,但早期准确诊断并配合系统治疗,可控制症状并有望恢复正常生活。专业治疗方法包括助听器、声音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等,正确的聆听习惯和生活管理也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本文继上一期,与耳鼻喉科专家南国镇院长(大木耳鼻喉科)一起,深入探讨耳鸣的诊断、治疗过程以及患者可实践的具体管理方法。
- “耳朵里的嗡嗡声”……年轻层耳鸣患者增加的原因是? ① [采访]
问:目前医院用于耳鸣的主要诊断方法或检查有哪些? 耳鸣病因多样,准确评估至关重要。通常通过听力检查(纯音听力检查、语音清晰度检查)确认听力损失,通过鼓膜检查和阻抗检查评估中耳功能。患者主观不适程度也可通过耳鸣问卷量化。 之后根据疑似疾病进行进一步检查。怀疑慢性中耳炎或结构异常时进行颞骨CT,伴有眩晕时进行视频眼震电图(VNG),存在听神经或脑干病变可能时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 总之,耳鸣诊断并非仅确认声音有无,而是综合评估听力、中耳、前庭器官和神经学因素的过程。因此,与其依赖民间疗法或生活疗法,在具备准确设备和经验的耳鼻喉科接受治疗更安全。
问:耳鸣治疗如何进行? 耳鸣治疗主要围绕三个方面:①病因矫正、②症状控制、③大脑再适应。首先,如有可矫正的病因,如急性听力损失、中耳炎、耳垢、咽鼓管功能障碍、颞下颌关节问题等,优先治疗。同时,并行缓解焦虑、睡眠管理、改善生活节奏的教育和咨询,促进全面恢复。 根据听力状况进行康复也很重要。伴有听力损失时,通过助听器或植入式设备恢复言语可听度,减轻耳鸣;听力正常或轻度损失时,利用白色或粉色噪音等定制背景音进行声音疗法,缓解“越安静耳鸣越明显(安静悖论)”现象。 此外,认知行为疗法(CBT)或放松训练对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有效;存在基础疾病如突发性听力损失或梅尼埃病时,进行类固醇、利尿/体液调节,必要时鼓膜内注射等标准治疗。 最近,一些慢性患者也尝试神经调节法,如经颅磁刺激(rTMS)。但耳鸣非一次性消失的症状,治疗目标是减轻强度和不适感,最小化生活不便,提高生活质量。
问:耳鸣治疗中使用的助听器、声音疗法、药物等分别有何效果? 耳鸣治疗手段因患者状态而异。助听器对伴有听力损失最有效,可改善言语认知和音质,减轻耳鸣;最近有些产品还具备声音发生功能,可同时实现助听器和声音疗法。声音疗法主要用于无听力损失或轻度听力损失时,让患者长时间聆听根据其听力形式和不适情况定制的背景音,并并行咨询,引导大脑重新适应,减少对耳鸣的感知。 药物方面,没有直接消除耳鸣的药物,主要用于调节基础疾病或缓解伴随症状,如突发性听力损失用类固醇,梅尼埃病用利尿剂等,视情况可处方褪黑素、抗焦虑药、抗抑郁药等。部分改善血流或代谢的药物依据有限且个体差异大,需谨慎使用。 总之,有听力损失时助听器是首选,无听力损失时声音疗法和咨询是核心,药物辅助调节伴随症状。无论哪种治疗,都需与睡眠、压力、噪音环境管理并行,以期待最佳效果。
问:国内外关注的耳鸣治疗方法或最新研究动态有哪些? 最近耳鸣治疗的核心趋势可概括为“个性化治疗”。最具依据的治疗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多项研究持续表明其对减轻耳鸣对生活的负面影响有效,例如训练患者对同一声音的不同认知方式(如“觉得刺耳”或“不太在意”)会导致不适程度不同。 另一方面,国内外关注的领域是非侵入性脑刺激治疗——经颅磁刺激(rTMS),通过对听觉皮层或前额叶施加微小磁刺激,稳定过度敏感的神经回路,部分患者报告耳鸣强度降低、不适感缓解、睡眠和注意力改善。该疗法除头皮不适或短暂头痛外,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逐渐成为现有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的补充选择。
问:请介绍患者日常可实践的耳鸣管理方法或预防方法。 耳鸣管理和预防的关键在于声音习惯、睡眠、压力、姿势管理四个方面。 ①声音习惯 遵循“60/60原则”,即耳机音量不超最大音量60%,连续使用不超60分钟。在噪音大的环境中,优先使用降噪功能、耳塞或头戴式耳机,而非调高音量。若需长时间使用,每小时应让耳朵休息5 - 10分钟。 ②睡眠管理 以白色噪音或自然声音为背景,降低耳鸣与周围声音的对比,但声音不宜过大。保持规律睡眠节奏,减少晚餐后咖啡因、酒精、尼古丁摄入也有效。 ③压力管理 压力越大,越易关注耳鸣,因此需将简短的腹式呼吸、正念、轻度有氧运动和拉伸融入生活。工作中,养成每集中50分钟后进行2 - 3分钟的颞部、颈部、肩部肌肉放松的“微休息”习惯也有帮助。 ④姿势和伴发疾病管理 如有颞下颌关节紊乱、颈部和肩部僵硬、咬合不齐等问题,通过协同治疗减少恶化因素。存在鼻炎、鼻窦炎、咽鼓管功能下降时,需持续治疗;开始新药时,务必与医生讨论药物毒性。 出现单侧耳鸣、突然听力下降(突发性耳聋)、搏动性耳鸣、眩晕等警示信号时,尽快就医。耳鸣不仅是简单耳部问题,可能与脑或血管疾病相关,准确诊断和管理至关重要。